2010/09/04

父後七日

在拜讀完「父後七日」前,
已經從電視專訪看過作者本人的介紹及片花,
身為有點忙碌的上班族,在週五的晚上去欣賞原著改編的作品。
我想片中所要傳達的感情和意念,不只是針對父親的,
也包含對於過去及原始鄉土的懷念,
女主角即作者本身對於父親最多的互動,
就是離開台北返家的記憶片段。


忠實於原著的內容,並未改變太多該有的東西,
電影的節奏性不強,(拜託,這是喪禮,不是殺活死人的片子!!)
為了電影的流暢性,用了原著中的字句口白去強化連結。
不需要太搶眼的演員,平實的面孔更貼近人心;
有人認為,片中「哭爸」的情形有為了喜劇效果而誇張,
我倒認為非常寫實,特別是當跳脫整個場景時的觀點,舉個例子:
想起堂哥(訂)結婚時,早上迎娶的過程宛如「交割」女兒一樣,
學財務的都了解我用這個字(settlement),
女方,收入現金、聘禮,脫手女兒,完成交易。
然後雙方含和手上的聘金一起合照......似乎是一場賣女兒的交易!?
另外,表達不同於日本另類的送行者,
看似草根性重,卻又了解現實的不安與哀愁,
他們外表和談吐很「俗」,但是他們不愚蠢而樂知天命,
沒有優雅沉穩的大提琴聲,取而代之的是誦經聲和白琴哭聲。

喪禮的過程隨著現代人的生活型態更加簡化,
由最傳統的「做七」,即七個七天,
(小殮、報喪、奔喪、停靈、守靈、大殮、燒七,外加守孝三年,請這種喪假就直接被fire)
到現在頭七快快處理入殮與火化,
更不難理解節哀的用意。
儀式,藉由這個過程,撫慰過去不被滿足或是有缺憾的人生,
正如同生日、畢業、頒獎、加冕、婚禮等等,
完全意味著「人」需要某種程度的肯定或是認證,
才會變成下一個階段,或是進入新的關卡。
表達的主題是現代人繁複的生活,
在眾多生活與工作間的細節,才想到了這個重要的人。
你我都有各自生命中一個地位舉足輕重的角色,
只是忙了,感覺不那麼在乎他,甚至是忘記了;
但某個半秒鐘的念頭,思念卻佔據了整個氛圍。

回想自己的和家人的交集和生活經驗,
總是有些偏離、格格不入,甚至沒有說太多話,
甚至出外生活中的貴人,交淺言深而受人賞識,
但卻深受這些人的照顧與關懷,
如同片中插曲的歌詞what can I give you in return?

下雨是大地思念的聲音,
想你的眼淚,落下,卻也那般排山倒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