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3

拒絕

http://2.bp.blogspot.com/_puU3MFKxOcg/R1N-5_VNomI/AAAAAAAAAAo/7DswADy1FWM/s1600-R/reject.jpg篇文章來自上周促膝長談的結論,

結構非常的破碎,但寥表心得。



生命本來就是不公平、不平衡的競爭,

除了資質之外,命和運也是實力的一環,

命不如別人優渥,運不如他人順遂,

然後怨天尤人或是憤世嫉俗,也只會把自己打入死胡同中。

一句話:就是實力沒人家好。

正因為不公平,所以對錯是非,甚至是道德規範,

仔細檢視起來就沒有那麼結構堅強,

甚至顯得脆弱而且可笑。



與其說擁有高尚的道德觀或公德心,

我倒覺得擁有「同理心」會來得比較重要,而且更加實際。

買東西找零錢時,或下公車時會和司機說謝謝,

這不是一種很深厚的感謝,而是發自於對對方工作的體諒而給予的回應。

有人說他壓根沒想過,

當然,我不會批評你,只是小小牴觸了我內心的原則。



在台灣這個社會和生活制度裡面,

我們每一個都被塑造成要長得跟別人一樣,卻更因此感到無所是從。

難道to be different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嗎?

是啊,這是因為某種群眾和同儕的壓力所致,

所以當你不是主流的人類時,你就被歸類成freak那一派的。

很多人從沒想過,正因為不屬於主流,所以不需要受到主流的規範,

但當有人發現了這點,卻容易變得"有所為而為",

為了另類而另類,為了想不一樣卻走入賦新辭強說愁的邏輯裡。



除了自己,沒有別人可以影響你,

在沒有敵對他人的場合之下,

我很不喜歡邀約時有這樣回應:XXX去,我就去。

每次都把自己的主控權給別人決定,

原來做自己和決定事情變得那麼困難。

也因為我們很少拒絕,所以變得不敢拒絕,最後無奈接受。



生活不只是不公平,而且也不均衡,

所以才要在自己的生活strike a balance。

就像是理化裡提到的,鹽巴溶解在飽和的水裡,不是一種靜態的現象,

而是不斷地析出、溶解,達到一種動態的循環。

至於動機是甚麼,驅動自己的力量要自己去尋找,

規律,不是來自於那個人很單調、很守紀律,

而是他覺得那是讓自己生活達到動態平衡的習慣。



適者生存,在英文中是用receive這個字眼,

個人覺得並不是說誰最"適應"環境(adapt),

而是環境多變多元的狀態下,

誰最能容納、包含最多的,才能生存下去。

If you were a freaky guy, you should receive more than what you've had.

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讓自己覺得喜歡且舒適,

知足而不滿足,那就夠了...

希望我們都有一點dare to be的勇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