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24

寫作者的自戀

 

在閉鎖的環境下又看完的兩本書,
老實說最近不是很有閱讀的心境,利用瑣碎的時間總是把它們翻完了。
「有些事」其實比較像是作者凌亂地蒐集文章感想,
把自己那種天生我材和不想認輸的精神宣示於一本手冊。
評價不高 的原因是,小野的社會經歷太特殊,
有些人、有些事如果沒有那種運氣和環境,便無法造就人生的野望。
至於作者弄懂了哪些事...
母親的偏袒、妹妹的悔恨、大姐的關懷、電影圈的革命、自然界的呼喚...?
對於生命本質的探討卻沒有太多著墨,
所提的零碎事件在全書也缺乏連結感,
卻很多次提及自己非文學者的身份,以「蛹之生」成為70年代的暢銷作家;
雖然文中略表謙遜,卻看到自己對於從夜間辦學生脫穎而出,
以及跑步多跑了一圈大敗日間部學生奪得第一名諸如此類的小事而自喜。

另一個名作者的「關於跑步」為2007年的自述性文集,
在選書時就吸引我的目光,
因為到了新環境後自己也從事跑步,
一方面自己想維持健康(宅男性格+不想久坐六天的辦公室),
另一方面是想要減肥(我只能說台灣真是貪婪於食...這次回去胖了2kg),
所以執行了每週運動三次的排程(聽聞友人從事每日一小時的瑜珈)。
回到主題,翻開書後才發現作者是跑步妖怪,
稍微敘述了自己成為作家的歷程後,
也講述自己有很多生理和心理上的特質很適合從事長跑。
我非常認同心理面的特質,因為跑步期間並腦袋不是放空,
而是可以思考平常未著墨的小事情,甚至他寫書的劇情架構;
生理面的部份,剛開始會感覺有些吹誇,
但在看過作者許多跑步紀錄後,不由得佩服這樣一位跑步作家,
一開始也是要改變生活型態而跑,而後變成不斷地自我挑戰,甚至變成參加鐵人三項。

但作者想說的不只是跑步,
還有從長跑中對於自己的觀察,對於各種比賽環境的感受,
對於寫作者的堅持和自我才華的挖掘。
擁有絕對才華和天份的人,也需要透過這樣的歷程讓自己琢磨發光;
有寫作特質者,也不能靠著紙醉金迷或是抽菸酗酒的方式來得到靈感,
在作者的認知是,寫作也像例行性上班一樣,
也要具備良好的作息和生活習慣,才能用清晰的思維架構故事的起承轉合,
每日也花固定的時間去動筆累積創作的觸感,(村上早期也從事不少翻譯工作),
所以獲得新人賞甚至在挪威的森林後創造村上熱潮,
甚至現代語言混用的環境,「小確幸」變得普及廣泛,
不外乎是從這樣持續的習慣中累積出來的能量。

至於最讓我感到作者自戀的,並不是炫耀他的才華和名氣,
而是了幾公斤的贅肉之時...和體態轉變為結實之樣,
除了村上的社會形象是教授之外,
熟男作家原來也是很重視自己的外貌和形象(茶~)

p.s.運動333是台灣2012年提倡的運動方式,每周運動3次,每次30分鐘,心跳達130下;但後來又說什麼難以維持健康而又改了一個鬼口號和新運動...whatever,欠身體的總是要還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