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5

說與不說



其實你的「說」,正是你「不說」的投射。
你只是認為生活應該用心而隨性,不需要給自己這麼大的壓力,
只是在批判者眼裡,他們把隨性看得太重,
在支持者的手中,用心的部分卻又少了些方向感。

「做自己」其實是「找自己」。
沒有步入世俗的婚姻也沒有養育子女,
但是當家族中最有權威的長輩離開後,
倏乎,你變成了家裡管事的大人。
有些包袱、有些壓力,甚至在面對從國外回來的外甥時,
展現了你對其責任心和上進的嚴格態度,
我認為,這便是你靈魂中傳統的一魄。
難怪Joseph對你說的話這麼有影響力,
因為他的確說盡你心中最認同且受教的部份。

你教導別人說話,開始嘗試不是寫純粹自己想寫的,
而是從讀者的角度去給他們可以學習和改善的方向,
一部分可以說是商業導向,另一部分也是讓自己近一些社會責任。

朋友,更是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其中那些有才華的、有能力的、有見識的,
滿足了你的好奇心,在你每一次發問都引爆更多的創意思維,
與其說是古靈精怪,倒不如說你謙虛於自己知道的很少,
所以把握每一次發問的機會,
也嘗試用自己的觀點,評點(而非批判)人與事物的本質。

雖然只有表徵式的認識你,
但幸運地是活在同一個時代和同一個星球上,
希望有一天能相遇,
能認識這位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朋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